经济分析并肩而上疫情考验下的中国经济走势及应对(2)
摘要:在应对本次疫情过程中,互联网通信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从长远来看,抓住5G这一历史性机遇对于激发投资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长期增长潜力,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次,除了投向基建,尤其是新基建领域之外,财政支出方向应该满足疫情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比如医疗服务、公共设施等领域的需求。此外对于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乡村扶贫与振兴的相关投入也十分必要。
此次疫情冲击的路径及成本
毫无疑问,大家都认为此次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大,那么具体都会有哪些影响呢?此次疫情冲击的路径及其成本又是怎样的呢?
在此次疫情的阴霾之下,大量线下服务业的消费场景被强制性瓦解,由此产生的需求侧的一次性损失,难以在未来加以弥补,因此将构成刚性的净损失。程实认为,从结构来看,这类损失主要集中于以下行业:
其一,住宿和餐饮业。本次疫情对外出就餐、旅行的需求产生较为严重的抑制,假设在一季度这一冲击将造成住宿和餐饮业损失掉2019年产值的40%;二季度,随着疫情退潮,上述冲击力度衰减为20%。由此,将对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造成0.7个、0.31个百分点的拖累。
其二,电影娱乐业。根据疫情传播路径以及本次防疫的重视程度,全国电影市场将大概率封闭至5月末,6月或将恢复正常。由此,根据2019年电影票房的分布规律,可算出本项对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造成0.08个、0.03个百分点的拖累。
其三,批发零售业。考虑到当前疫情传播范围已超过2003年非典时期,根据历史基准推测,一季度零售业由此承担的损失将占2019年同期产值的1.5%,二季度的损失力度将减半。由此,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受到0.14个、0.06个百分点的拖累。
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分析,此次疫情正值春节假期,或使第三产业增速放缓2%以上,拖累GDP增速比上季度下滑1.1个百分点。短期内交运、住宿餐饮、旅游、电影等行业或受较大冲击。举例来说,首先春节发放旅客数量骤降。由于疫情爆发时正值春节,交通枢纽武汉封城,部分城市封锁道路,20余个省份暂停了省级道路客运班车,众多列车停运,航班取消。1月10日~30日累计发送旅客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6.5%。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五)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35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83.5%。其次,电影、旅游、餐饮行情惨淡。受防控措施影响,电影、旅游、餐饮等行业失去春节这一重要收入来源。贺岁电影全部撤档,全国团队游暂停;走亲访友和聚餐宴席取消,餐饮业春节储备食材负担加重,部分餐饮龙头且表示现金流压力较大,中小餐馆或面临更大压力。
此次疫情对于各行各业的冲击是不一样的,来自东兴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此次疫情对于以下几个行业来说是利好:
首先,在线办公是云计算、5G应用落地的趋势性机会,远程办公促使视频会议市场需求凸显。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多企业延长春节假期,启动员工在家办公模式,这使得远程办公市场开始升温。远程办公是未来企业管理、公司办公模式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其次,在线医疗迎机遇,远程医疗是特殊应用场景刚需应用,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在线医疗之所以会成为解决疫情的核心推动力和代表行业,主要在于互联网产品的优势。在线交流能免除面对面的接触或集聚高危人群,在流行性传染病爆发期能帮助有效解决用户多方面的痛点。2018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491亿元,未来互联网医疗市场空间巨大。作为互联网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远程医疗也迎来发展机遇。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130亿元,未来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63%,2022年将达到345亿元。
再者,在线教育是教育科技发展刚需趋势,此次疫情只是催化剂,未来市场结构有望加速演进。为应对此次疫情,教育部宣布2020年春季开学延期,并提倡“停课不停学”,鼓励学校和培训机构将教育教学转移至线上场景。国内一些科技巨头、教育公司和企业服务公司,也针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或免费或减免的支援方案,在线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受到全国的关注。
宜信财富首席经济学家李琳认为,受此次疫情影响,经济中有部分行业可能会受到正面的提振,比如电子游戏(手游)、视频直播、线上教育、电子商务、VR(虚拟现实)技术、医疗保健、中医药材。一旦疫情得到控制,局势有所好转,之前被抑制的经济活动会出现修复。如疫情时期被中断的旅游、商务出行等,可能会集中在疫情控制后出现较明显的增加;被疫情延误的生产活动,恢复生产后可能加班加点。
如何应对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李迅雷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尽快控制住疫情,让经济恢复正常运转是较为经济的手段,这与当前隔断传播路径的医学防控举措是一致的。尽管目前采取的疫情重点发生地区的公交设施停运、旅游景点、娱乐场所关闭,取消各类集体性活动等,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为了防止经济下滑而放松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或导致疫情反复、长期得不到控制,则对经济的伤害更大。
总体而言,当前的研究共识倾向于适度加强逆周期调控,及时阻断上述冲击渠道。程实表示,在财政政策层面,针对性的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等见效快的举措,目前得到较多研究支持。同时,提高赤字率、专项债加码等工具,也被广泛认为具有必要性。在货币政策层面,提前降准、降息,适度增加流动性供给,稳住私营企业资金链,以结构性工具支持疫情地区、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成为呼声较高的选项。
李迅雷建议,对于疫情,2月份一定要坚决严防死守,包括延迟开学、开工、开会等,防止病毒传染再扩散,大幅降低新冠肺炎的新增患病人数,使得3月份人们的出行和各项社会活动能够恢复正常。
在经济政策层面,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重新调整2020年既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假设在悲观预期下,该疫情将对GDP增速带来的拖累达到1个百分点,那么,大约需要增加5000亿左右的投资和消费来对冲,才能起到稳增长的效果。因此,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要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货币政策方面,应该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季度即需考虑降息,全年的加码的降准降息目标,应该是促进全社会新增约X亿左右(X: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情况而调整)的投资或消费。
此外,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应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款,目标应该达到1000亿元左右。如果能新增财政、货币投入和社会捐款这三项共5000亿元左右形成的投资或其他各项支出,则基本可以抵消此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开出的药方是:冷静应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决定,兼顾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科学理性、管理适当,也要防止过犹。
尽管疫情严峻,以下事实说明不至于对经济增长过度悲观:首先,非典疫情时期只影响了当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在2003年下半年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全年GDP实际增速达到10%,仍高于2002年。病理专家普遍认为疫情将在2月中旬达到拐点、发病高峰结束,3月份可以基本控制疫情,所以预计疫情对我国第一季度GDP增速影响较大,其后将逐季恢复并上行。其次,经济受此类疫情的影响主要在第三产业,尤其是批发零售业最为严重,而且春节期间本就是消费旺季。但是非典疫情时期我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电商,而2020年网络购物已经高度发达,即使出现了部分交通受阻并延迟发货的情况,零售消费仍可通过自动后置于年内其他时段抵补。再者,虽然政府延迟了春节假期,但是春节本就是停工时期,部分民营企业在往常年份也是正月十五过后正式开工,而2003年的非典疫情时期完全在春节假期之后。最后,疫情的传染性虽然强于非典,但致死率弱于非典,加之政府高度重视,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十分高效,有助于增强人民对疫情过后经济增长快速恢复的信心。
除了科学理性地判断疫情,也要管理适当,强化隔离,减少封城,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地限制生产。只有在可控的范围内恢复生产,经济的影响才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极端措施下的完全封城、阻断交通对经济恢复影响较大。
在货币政策方面,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建议短期内采取精准干预措施,以防止市场流动性不足和超预期波动等风险。对小微、民营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实行定向降息、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构建“三定支持”。
关于降准、降息,第一,只要不出现超调,则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控。受疫情影响,资本市场短期内会出现风险释放,但目前来看,只要不出现超调,资本市场将不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超量风险,因此货币政策不必急于出台全面宽松政策,而应以定向工具为主,对真正有需求的领域精准滴灌。第二,降准、降息需等企业全面复工后才有用武之地。目前实体企业尚未复工,实体经济在短期内的信贷需求较低,此时进行降准降息的效果不大。第三,通胀风险掣肘货币宽松。前期猪肉通胀还未解决,近期受疫情影响,水产养殖、物资供应较为紧张,叠加封路停工等问题使得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更为紧俏。前期部分城市出现的恐慌性集中采购现象虽有所缓解,但当前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预计未来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短期内不必出台降准、降息等具有风向性的政策。
北大光华思想力课题组建议财政政策重点发力新基建和公共服务投资。面对疫情带给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发力,以地方专项债为抓手,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以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应重点部署5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新基建”。在应对本次疫情过程中,互联网通信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从长远来看,抓住5G这一历史性机遇对于激发投资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长期增长潜力,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次,除了投向基建,尤其是新基建领域之外,财政支出方向应该满足疫情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比如医疗服务、公共设施等领域的需求。此外对于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乡村扶贫与振兴的相关投入也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