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时评 正文

城商行资本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2023-12-28 16:54 中国发展网

摘要:随着资本监管趋严、资产规模扩张与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城商行资本管理压力日益凸显。城商行只有从自己的资本管理困境出发,弄清资本管理难题形成的内在机制,围绕城商行特色化发展、资本管理政策、非信贷业务转型等提出解决方案,才能破解资本约束难题,实现资本充足水平和银行业务发展之间的平衡。

随着资本监管趋严、资产规模扩张与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城商行资本管理压力日益凸显。城商行只有从自己的资本管理困境出发,弄清资本管理难题形成的内在机制,围绕城商行特色化发展、资本管理政策、非信贷业务转型等提出解决方案,才能破解资本约束难题,实现资本充足水平和银行业务发展之间的平衡。

一、城商行资本管理压力日益凸显

1.资本监管趋严

2012年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进一步扩大了资本对风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了资本计提标准。依据新资本管理办法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仍然偏低,新计算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总体下降0.6-0.8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平均下降0.3-0.5个百分点。按照现有发展速度,在不存在外源融资条件下,若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风险加权资产及净利润均保持年均 20%的增速,且分红比例固化为 40%,在 10.5%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下,资本缺口将以非线性方式持续扩大。巴塞尔Ⅲ和中国《资本办法》的实施,对银行资本构成、资本质量、资本充足率等都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由此导致我国银行资本缺口进一步问题更加突出。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对于城商行来说,构成其规模扩张的强大外部压力。

2.资本规模扩张

银行业在传统盈利模式下,需要依靠规模经济获取利润。而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银行体系的融资模式并未根本改变,造成银行业资产,特别是实际承担风险的信贷资产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低成本的外在交易型扩张成为银行业的必然选择。但银行资本内生积累跟不上规模发展速度,资本与业务发展呈现明显的背离。过快的信贷金额增加不仅使得银行规模快速膨胀,也使得风险资产增加过快,大幅稀释资本金,从而导致银行业面临较大的资本约束,不断地重复“扩张—补充资本—再扩张—资本再补充”的循环。规模扩张导致的风险加权资产迅速增加使得银行不可避免的面临资本补充问题,这给资本补充和资本充足率达标带来了巨大压力。

3.盈利水平下降

城商行总体盈利能力较弱,内生资本积累缓慢而且城商行业务模式较为单一,利润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商行需要依靠扩大资产规模来进一步获取利润,而信贷规模的扩张又使得资本充足缺口扩大。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润水平的增长日益难以弥补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资本缺口。风险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对利润的增长要求更加强烈,利润的增长无法平衡资产规模扩张所导致的资本充足缺口的扩大,进一步导致城商行资本内生补充能力的弱化。循环往复的资本补充压力使得城商行必然面临着周期性的资本补充压力。城商行单纯依靠自身盈利性内生资本积累已经无法填补城商行对于资本补充的需求,从而陷于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困境而无法自拔。

4.参与竞争需要

城商行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在激烈竞争中生存,每隔3—5年就会迎来一次资本补充高峰。因此,在资本约束日益强化、资产扩张受到经济新常态制约的背景下,城商行发展模式转型的压力有增无减。而且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城商行在资本补充、风险管理、人才资源、创新产品和优质客户等方面都存在劣势。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冲动下,不少城商行更倾向于“小而全”的发展路径,从而走上与大型银行高度同质化的发展道路。由此,城商行盲目追求规模、跨区域发展、同质化竞争一直颇受诟病。城商行通过规模驱动的发展模式的推动力日渐式微,需要转向“轻资产、轻资本、轻成本”的业务模式,以降低资本消耗,提高收益。

二、城商行资本管理困境突破难题

随着城商行资本补充压力的日益增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资本补充工具缺乏、资本补充条件不足以及持续资本补充引致的社会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城商行资本管理困境及其内在根源,为城商行资本管理突围提供路径支持。

1.战略转型尚未完成

城商行依靠“高资本消耗”、“重资产运行”、“高成本运营”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城商行需要走一条“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的发展之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摆脱资本监管困境。

但由于目前城商行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以及城商行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城商行转变业务基础、培育业务团队、积累业务知识,推动城商行从“大而全”到“小而专”转变。目前转型期,城商行轻资产业务大多来自信贷业务的非信贷化过程,虽然降低了风险资本权重,但是并没有有效实现风险的分散。大力发展非信贷业务,为城商行轻资产模式发展提供业务窗口。城商行转型过程中,虽然会降低资本消耗,但由于缺乏金融改革、金融文化、人才培养、风控管理等方面的齐头并进,还需要半依靠传统发展模式,进而形成对资本管理的压力。

2.资本补充工具有限

城商行由于调配资源有限,导致可以运用的资本补充工具较少。上市城商行的资本补充工具有优先股、可转债、增资扩股、利润转增与二级资本债等;非上市城商行的资本补充工具仅限于增资扩股、利润转增与二级资本债等。而这些资本补充工具的运用不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受到监管的管制,由此导致合格的资本补充工具较为匮乏。

上市城商行的资本补充依赖外源资本。通过外源融资方式补充资本,大都以普通股融资为主。但股权融资成本较高,且普遍高于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的融资成本。数据表明,上市银行股权融资成本约为12%~15%,远高于国内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券等二级资本工具的利率(次级债利率一般为5%~7%,混合资本债券利率一般低于10%),同时也比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发行的混合一级资本债券利率高出5%左右。而且,市场不断扩容和频繁的再融资,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银行股的市场表现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非上市城商行更加注重内源资本。内源资本主要来源于留存收益。由于城商行业务模式单一、定价水平偏低、税收负担较重以及金融环境不成熟等,导致赢利能力较弱,缺乏足够的“造血”功能,而且通过利润转增资本进行长期资本补充不具有稳定性。此外,受外部融资环境限制,外源资本对资本补充的贡献程度较小,且以债务融资为主,融资成本较高。以发行次级债为例,非上市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利率普遍略高于上市银行。资本工具的有限,且融资成本的高企,限制了城市资本的补充。

3.资本被动管理

城商行对于资本补充普遍缺乏主动性,其资本补充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监管部门要求。资本补充为了被动应付监管,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和能力较弱。一方面,从资本被动管理影响资本补充的内在机制来看,城商行资本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其面临资本补充问题时,城商行才进行资本补充。但资本补充之后,又会陷于传统发展模式,带来大量资本消耗,从而使城商行进入新一轮的被动资本补充循环;另一方面,从资本被动管理的外部制度来看,城商行资本补充源自监管压力,当监管部门监管放松,城商行仍然回到传统的经营模式中。总体来说,缺乏资本管理的长效机制。这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制定风险偏好,进而将战略转变为规划与计划,实现资本补充的正向反馈。

4.持续资本补充引致社会负面影响

由于国内经济进入下行期,商业银行面临利润增速逐步下降、资产质量持续恶化、坏账核销压力增大以及城商行缺乏资本管理,始终围绕“规模扩张—资本补充—规模再扩张”的循环累积资本补充。持续的资本补充,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首先,股票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持续的资本补充导致投资者对银行持续发展能力产生误解,对于入股城商行存在较多顾虑,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不断被消耗。其次,持续的资本补充,给监管评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并且,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使得资本收益率面临下降的压力。第三,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不足往往会导致其信贷行为出现偏差,发展严重后会引起信贷紧缩,而信贷紧缩的程度越大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5.资本监管规避承担潜在风险

银行业增长较快的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及其他大量表外业务和影子银行业务,一些业务实质上来自信贷业务的非信贷化,并没有真实的风险出售和转移,也没有通过信用保险或抵押品实现真实的风险缓释,而是隐藏了其真实承担的风险,没有计提应当计提的资本,逃避资本监管,对银行稳健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从资本规模方面来看,城商行以低端的非利息业务为主,而且与利息业务高度相关,致使非利息业务的风险分散效应弱化,从而抵消了非上市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而且,城商行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在品牌效应、资产规模、资源约束与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致使不同银行的非信贷业务形成差异性的经济效果。

城商行资本补充战略路径重塑的建议

城商行需要在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需要全面规划资本管理,并不断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和创新资本补充工具,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更需要从发展特色、资本管理系统建设、业务模式转型等方面出发,实现系统化、一体化的资本管理解决方案。

1.明确战略发展定位

城商行应考虑自身经营水平和发展现状,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等各方因素,明确自身的定位,形成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对资本的有效利用。具体来说,城商行充分利用自身在市民心中的品牌优势,强大的本地资源优势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等来发展自身特色业务,提高自身差异性竞争能力。

首先,城商行应结合自身优势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对市场进行考察和科学定位,实施发展差异化经营战略。结合当地独特的市场环境,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和中间业务,转变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过分依赖信贷扩张获得利润增长的盈利模式,实现从资本粗放型到资本节约型的转变。其次,城商行应该根据自身独特优势发展核心竞争力,建立适当的新型资本补充工具,明确市场定位,根据战略目标完善内部资本补充渠道,发展“轻资本”经营模式,提高资本补充能力。最后,城商行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时要综合考虑监管政策的要求,分析相应的资本监管要求,根据相关控制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不仅要合理控制资本数量,更要提升资本的质量,提高风险资本管理的能力。

2.全面规划资本补充方案

城商行应进行全面细致的资本规划管理,建立并完善内部资本金补充机制,保证在资本金规模条件下实现城商行的稳健发展。

首先,城商行应该制定好资本补充的全面战略规划,通过成立调研小组,在充分研究心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将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将资本补充计划、资产负债调整方案、盈利能力规划、资产增长计划等纳入到全面规划中,并明确各层级部门的具体方案,确定目标、任务,增强对规划执行的监督。各层级部门都应该将规划纳入到年度经营计划中,循序渐进的推进规划的实施。

其次,城商行应该处理好内源资本积累同外源资本积累之间的平衡,进行中长期资本补充方案的规划,加强资本对于业务扩展的导向作用,实现资本规模与资本补充机制相匹配的稳定发展状态。

第三,推进资本补充工具创新,积极探索各种新型资本补充工具,强化对优先股、可转让、赎回、减记的资本补充工具的研究,营造资本管理的创新环境氛围,以制度激励工具创新的实现和落地。

3.建立长效资本补充机制

城商行只有真正建立日常的、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才能根本解决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从而提升城商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立长效的资本补充机制,需要全面完善城商行资本补充、资本运用、资本管理[13]。

在资本补充方面,需要严格根据城商行发展定位,结合自身战略规划,对资本进行补充。在资本管理方面,一是,主动管理资产负债,根据资本的风险承受能力,合理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剥除“厚重”资产,强化集约化经营,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和竞争力;二是,完善内部经济资本管理,健全内部资本补充评估程序,将“经济资本”理念引入授信决策、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环节中,把资本约束功能渗透到银行的产品、业务和环节中,使风险资产的扩张和资本增长相匹配,提高银行稳健运行的能力,从而缓解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 在资本运用方面,依据“轻资产、轻资本、轻成本”发展模式,创新业务盈利模式,实现“从资产规模中要利润”向“从资产质量中要利润”的转变。

4.以特色化与差异化确立发展规模

城商行应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支持银行根据本地经济实际来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使城商行能够更好地服务本地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区域战略、区域经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扎根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城商行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城商行应结合区域特征与自身人员队伍、风险偏好等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专注于特色金融服务领域,将资本运用限定在特色领域,实现城商行的特色发展。

从监管部门来看,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对监管框架进行分类,引导城商行深入发掘本地业务,分析当地市场现状及自身资源情况来确定发展规模,鼓励城商行进行结构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避免贪大求全,走小而专,小而细的专业化经营道路,切实根据实际用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缩短和优化用户业务流程,实现自身特色发展。

5. 以资本管理政策制定资本补充规划

为全面满足资本监管要求,保持合理的内部资本水平以吸收非预期损失,强化资本使用效率,规范资本管理机制,城商行应建立及实施资本管理政策,将其作为资本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并实现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衔接与配合,审慎评估全部主要风险,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质量,制定和实施资本规划,持续保持与风险状况相适应的水平,保障城商行的稳健运行和平稳发展。

城商行资本管理政策从制度层面上保证资本的合理运用,确保资本水平与承担的主要风险及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确保本行资本规划与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和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确保持续强化资本内生能力,控制资本成本,确保资本使用效率,保障资本回报水平,确保平滑周期波动对城商行稳健经营的影响。

6. 非信贷业务降低资本补充压力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同质化竞争与金融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非信贷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与实现“二次转型”的必然选择。从实践层面来看,商业银行已从牌照获取、业务创新与资产管理等方面大力拓展非利息业务,推动非信贷的比重不断攀升。风险资本占用低、表外化、成本低、收益高的非信贷业务,引起了城商行的重点关注,正在成为城商行探索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城商行综合化、差异化发展背景下,重塑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路径,成为商业银行凝聚内外部资源、实现创新与转型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作者:中原银行研究院 孙涛 河南发展智库.金融重点研究基地 主任)

责任编辑:刘岸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