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多措并举促进乡镇高质量发展
摘要:相关专家表示,要彻底解决中国的“二元经济”问题,就必须建立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通过多措并举促进乡镇高质量发展,实现以“乡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科学评价乡镇综合竞争力也是关键一环。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洽棠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直接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因此,实现乡镇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9月24日,2023全国乡镇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湖北省枝江市召开,本次会议以“乡镇高质量发展·乡村高质量振兴”为主题,由竞争力智库、枝江市人民政府主办,董市镇人民政府、仙女镇人民政府承办。竞争力智库秘书长朱金钢在会上发布了《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同时揭晓了2023中国百强镇、2023中国中部百强镇、2023中国西部百强镇。
相关专家表示,要彻底解决中国的“二元经济”问题,就必须建立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通过多措并举促进乡镇高质量发展,实现以“乡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科学评价乡镇综合竞争力也是关键一环。
建立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当前,农村一些公共集市、农贸市场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购物体验,都存在薄弱环节,农村消费设施条件相对滞后,乡亲们可能嘴上说“习惯了”“都这样”,但是行动上却越来越频繁地去城里购物。《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动重点商贸街巷的改造升级,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这或许只是一个侧面。
据测算,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只有63%多一点,若按户籍人口计算,还达不到这个数字。近年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进展显著。但仍有近3亿农民进城之后,成为所谓的“新市民”,并未落地生根。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他们面临“三座大山”或“三大难题”:一是没钱买房子,即“购房难”;二是老人看不起病,即“看病难”;三是孩子上不起学,即“上学难”。释放消费潜力,关键还在于提升3亿“新市民”的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仍有近6亿农民,其中2亿人直接从事农业劳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来临,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面临严峻挑战。徐洪才表示,从深挖内需增长潜力的角度看,特别是从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都有必要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换言之,就是继续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通过引入先进生产要素,盘活农村土地和自然资源,调整二元经济结构,弥合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
中国城市产业发展趋于饱和,资本和人才也已过剩。长期实行城乡土地分离制度,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形成。徐洪才表示,中心城市高房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土地成本推动形成的。城市土地供给不足,而城市资本又找不到出路,同时,城市人才过剩,而农村人才被虹吸到城市,形成单向流动,造成中国农村的“空心化”。
徐洪才表示,彻底解决中国的“二元经济”问题,就必须建立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即引导资本下乡、知识下乡、人才下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然,知识下乡、人才下乡不能简单理解为“上山下乡”,现在要通过市场机制,让先进生产要素自觉流向农村,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
徐洪才认为,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或者说随着农民转化成为新型市民,必然拉动消费和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农民变成市民后,随着收入增加,吃的用的穿的消费结构都将升级,同时分散的农民转化为集中生活的市民,城市地下管网和社区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将会上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原司长高俊才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我国实际上是城镇村三元结构,镇的一手连城,一手连村,是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结合部,发展镇域经济十分重要。一些经济实力强的镇生产总值已超千亿元,财政收入以百亿元计,比部分地级市的经济实力还强。从全球大势来看,目前我们处在一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战略挑战与风险机遇并存,不确定和难以预料的因素增多。包括镇域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顺应大势,做好实事,才能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多措并举促乡镇高质量发展
在解决“二元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有效促进乡镇高质量发展呢?
《报告》认为,乡镇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是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要大力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乡镇综合竞争力,以“乡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高俊才表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说“既要顺势而为,又要积极作为”,要把“高端、高效、低碳、低污染”几个方面统一起来。高端即生产方式现代化,产品向中高端迈进。高效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即加大节能力度,增加绿能生产和利用。低污染即减轻水土气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乡镇工作很不容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书记镇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统一起来,需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探索规律、遵循规律,不断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高俊才指出了乡镇工作的“六个结合”,即上接天线与下接地气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外地经验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高俊才表示,乡镇高质量发展好比“多元高次方程”,解好方程需要按照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筹谋划,善抓主要矛盾,持续努力奋斗,才能把富民与富镇统一起来,使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增强乡镇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张超文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镇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层单元,是各项改革政策落实落地的前沿阵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乡村振兴成果的最直接体现。
张超文表示,乡村振兴使命光荣,但也任务艰巨。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是人才、资源、战略的有效统一,需要一盘棋谋划,关键处落子;需要多个部门、多个行业通力合作,共同推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实现乡镇高质量发展需聚焦三点:
一是狠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蓄积高质量产业发展的动能,为乡镇发展的新速度提供充足的动力。既要抓大项目,又要借助数字经济,加快平台经济的发展步伐,让规模化的平台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吸引群众返乡就业创业,形成消费集群,促进产业链发展,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二是聚焦生态宜居,打造人居环境的高地,为乡镇发展的新速度营造舒适的自然空间。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既要深入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也要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
三是聚焦共同富裕,拓宽增收致富的轨道,为乡镇发展的新速度打通宽广的道路。毫无疑问,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就业是民生之基、财富之源。要着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徐洪才则认为,未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生产力,一个是生产关系。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加快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大型农机装备的应用。从生产关系层面看,必须打破小农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多层次的技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主体。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农民素质。要加快建立广覆盖、充分体现公平的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之间或东西之间差异非常大,需要中央政府有更大的作为。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太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不利于推进共同富裕。
第三,加大县域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县作为一级政府,其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娱乐等公共设施投入长期严重不足。中央政府应该扩大转移支付,加大这方面的民生投入,提升县域经济的凝聚力,让四五线城市活跃起来,改善县域居民生活品质,同时辐射周边乡村,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未来几十年,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关键在于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多管齐下,形成合力,进而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科学评价乡镇综合竞争力
在乡镇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也是一门学问,而第三方监测评估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形式,可以打破“自弹自唱”格局,弥补传统的政府自我评估的缺陷,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围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区域一体化、资源环境协调等重点领域,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评价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为区域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引导社会智库研究发布区域协调发展指数。
《报告》认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全国乡镇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建立我国乡镇高质量发展的参照坐标,对于各乡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乡镇高质量发展、乡村高质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据朱金钢介绍,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评价对象为全国各镇、乡、苏木、民族乡、民族苏木、区公所,不包括街道、特殊乡镇和国有农场,以及已撤乡镇建园区、撤乡镇设街道、撤镇设市的乡镇。综合考虑乡镇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核实的工作量和乡镇统计工作实际情况,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评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评价(包括中国百强镇、中国中部百强镇、中国西部百强镇),评价对象为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前1000位的乡镇和各省、自治区经济强镇;第二阶段为全国所有乡镇综合竞争力评价。
朱金钢表示,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评价主要从经济发展维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经济规模、经济活力、人均水平等三个方面,共17项指标。由于乡镇一级统计基础薄弱、统计制度不够健全,大部分乡镇不具备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条件,部分省份取消了乡镇一级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同时,为了淡化地区生产总值在评价中的作用,引导各乡镇推进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不纳入地区生产总值指标。
《报告》显示,2023中国百强镇分布在全国11个省份,其中,江苏百强镇数量最多,达到41个。2023中国中部百强镇在中部地区6个省份均有分布,其中,安徽数量最多,达到39个。2023中国西部百强镇分布在西部地区8个省份,其中,广西数量最多,有31个。
责任编辑:刘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