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要闻 正文

“APEC能源智库论坛2022”成功举办

2022-11-14 17:13 中国发展网
可持续发展

摘要:张佳明认为,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汽车产业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新能源智能化、个性化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长城汽车未来将持续推动泰国和亚太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中国发展网讯 11月12日,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能源工作小组(EWG)和21个成员经济体的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单位协办的“APEC能源智库论坛2022”以线上线下会议结合的形式举行。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米达· 阿利斯夏巴纳、泰国前能源部部长披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香港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和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兼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第五届副理事长孔丹致开幕辞。

阿米达·阿利斯夏巴纳表示,气候合作和绿色经济复苏对于APEC各经济体来说至关重要,亚太地区也承担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责任,面对世界能源的不确定性,亚太经社会(ESCAP)希望能够通过加强绿色能源领域合作,实现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加强各经济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披差表示,能源价格高涨导致各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APEC各经济体应该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这也是今年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所关注的重点,希望与会嘉宾通过此次论坛交流不同经济体的意见看法,找到共同应对现实能源挑战的解决方案。

林尚立表示,当前推动亚太地区的碳减排、能源转型以及绿色发展已成为各经济体的共识。中国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能源发展取得了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伟大成就。中国十四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成果,进入了创新型经济体行列。长期以来,中国在践行“能源安全、韧性和可及性”理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积极承担起推动亚太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能源转型、碳减排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等方面的责任,用切实的行动努力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作出自身的贡献。他表示,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精心打造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中国智库的“人大品牌”,围绕生态文明、经济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为地区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谢展寰表示,为配合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国香港正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为加强协调以进一步推动脱碳工作,环境及生态局将成立新的气候变化和碳中和办公室,以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战略政策和行动计划,还将加快把区域冷却系统纳入关注领域,希望能从基础设施层面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

孔丹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局发展的现代化,希望此次论坛能为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能源司官员,APNETT专家Michael Williamson,长城汽车东盟区总裁张佳明,澳大利亚-非洲大学联盟(AAUN)主席、悉尼大学John Hearn教授,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主席入江一友,泰国素叻他尼皇家大学校长Wattana Rattanaprom,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Michael Williamson认为,APEC经济体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在全球范围内占比很大,需要开发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强度,加强研发方面的地区合作从而促进能源技术创新,同时要合理制定能源相关规划、提高地区监管力度,以更好地支持和实现亚太地区的长期低碳转型。

张佳明认为,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汽车产业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新能源智能化、个性化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长城汽车未来将持续推动泰国和亚太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John Hearn认为,此次论坛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来帮助APEC更新和发展其合作框架,助力实现亚太地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议建立APEC大学能源研究网络,加强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并成立秘书处来协调研究议程和学术交流,为能源和环境研究注入更强动力。

入江一友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能源问题,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发展目标在目前仍大量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体系中很难完成,亚太地区在能源转型上可以参考和借鉴欧洲的经验,但也要注意到亚太与欧洲在能源基础设施、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Wattana Rattanaprom认为,在数字化快速转型的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气候变化和各种环境问题的影响,高校应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教育和鼓励学生投身于绿色经济转型,并促进大学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合作行动,推动公众参与环保事业。

宋永华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国际社会、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展广泛且深入的协调合作,其中高等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澳门大学已开展了系统性布局和长期深入的工作,在学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责任编辑:刘岸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