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研究——以河南区域为例
摘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创企业发展成为抢占创新制高点的关键力量。为更好地支持以“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为主要融资特征的科创企业,商业银行纷纷创设基于知识产权抵质押类信贷产品,增强金融供给。基于此,我们联合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中心,调研同业、第三方估值机构、科创企业等,为优化估值模型提供参考借鉴。
孙涛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创企业发展成为抢占创新制高点的关键力量。为更好地支持以“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为主要融资特征的科创企业,商业银行纷纷创设基于知识产权抵质押类信贷产品,增强金融供给。基于此,我们联合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中心,调研同业、第三方估值机构、科创企业等,为优化估值模型提供参考借鉴。
一、河南科创企业发展现状
(一)河南科创企业整体情况
河南省科创企业涵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省共有科创企业52604户,全省科创企业分布呈现“一核多极”格局。河南省科创企业分布,以郑州为核心,洛阳、新乡、许昌、南阳等地为重要节点,形成了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生物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河南知识产权整体情况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已居全球第一,河南发明专利居全国13,中部六省第2。2024年,河南省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3.05件。全省专利授权量达到110742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分别为17624件、79194件、13924件。职务专利授权100530件,占授权总量的90.8%,同比增长3.4%。
(三)河南科创企业融资情况及存在问题
河南省科创企业融资呈现出多元化和逐步改善的趋势。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大,通常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但科创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传统授信方式较为谨慎。科创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获得贷款难度较大,而银行通过创新模式对科创企业进行支持。如部分银行推出“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支持科创企业融资。河南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创新发展“研发贷”“科创积分贷”“科技人才贷”等弱担保、信用类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积极推广“科技贷”“专精特新贷”等信贷产品,通过银行直贷、银担合作和投贷联动等模式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知识产权融资(如专利质押贷款、证券化等)是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存在于信息不对称,投资机构与科创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优质项目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中小型科创企业仍依赖银行贷款,但传统金融机构对轻资产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通过非银行渠道融资时,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以下是当前知识产权融资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原因分析:
1.产权价值评估难。一是缺乏统一标准,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多样(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结果差异大。二是技术迭代风险,高新技术领域(如AI、生物医药)专利可能因技术过时而快速贬值。三是法律不确定性,存在权属纠纷、无效宣告等潜在风险,影响估值稳定性。
2.融资渠道单一且规模有限。一是依赖银行质押贷款,占知识产权融资的70%以上,但银行因风险控制偏好不动产抵押,授信额度通常仅为评估值的30%-50%。二是证券化门槛高,需形成稳定现金流的知识产权资产包(如专利许可费),中小企业难以满足条件。三是区域性股权市场流动性差,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如河南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少,退出机制不完善。
3.机构参与意愿低。一是风险收益不匹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不良率高于传统贷款(部分省份超5%),但利率未显著上浮。二是处置变现困难,专利拍卖流拍率高,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度不足(全国专利转让/许可率不足10%)。三是专业人才匮乏,银行缺乏懂技术、法律、金融的复合型团队,风控依赖第三方评估
4.政策配套执行短板。一是补贴政策不可持续:多地依赖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基金,但资金池规模有限。二是跨部门协同不足,知识产权局、银保监、财税部门数据未打通,企业信用与专利价值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二、金融业知识产权融资过程中的估值经验
在科创企业融资过程中,知识产权估值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程序,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技术、市场和经济等多个因素。而通过明确估值目的、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考虑法律因素、评估市场环境、进行技术评估和财务预测、风险评估、使用专业工具和模型、专家咨询、多维度验证、文档记录、持续更新、案例参考和沟通与协调,可以提高知识产权估值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一)知识产权估值流程
1. 明确估值目的。主要有三类:一是交易目的,如并购、出售、许可等。二是融资目的,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投资等。三是法律目的,如侵权赔偿、税务评估等。
2. 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主要也有三类:一是市场法,适用于有活跃市场和可比交易的知识产权。二是收益法,适用于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知识产权。三是成本法,适用于难以通过市场或收益法估值的知识产权。
3. 收集和分析数据。数据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数据,收集类似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数据。二是财务数据,分析知识产权的历史财务数据和未来收益预测。三是技术数据,评估知识产权的技术先进性和生命周期。
4. 考虑法律因素。一是法律状态,确认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如专利的有效期、商标的注册情况等。二是侵权风险,评估知识产权的侵权风险和潜在的法律纠纷。
5. 评估市场环境。一是市场需求,分析市场对知识产权的需求情况。二是竞争环境,评估市场竞争程度和潜在竞争对手。
6. 技术评估与预测。一是技术先进性,评估知识产权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二是技术生命周期,分析知识产权的技术生命周期和未来发展趋势。三是收益预测,预测知识产权未来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四是成本预测,估算知识产权的维护和开发成本。
7. 风险评估。主要风险有三类:一是市场风险,评估市场变化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二是技术风险,评估技术发展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三是法律风险,评估法律变化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
8. 使用专业工具和模型。一是估值软件:使用专业的估值软件和模型,如DCF模型、Black-Scholes模型等。二是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9. 专家咨询。一是法律专家,咨询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确保法律评估的准确性。二是技术专家,咨询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评估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三是财务专家,咨询财务专家,确保财务预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10. 多维度验证与持续更新。一是交叉验证,使用多种估值方法进行交叉验证,确保估值结果的合理性。二是敏感性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关键假设和参数变化对估值结果的影响。三是定期更新,定期更新知识产权估值,反映市场、技术和法律的变化。四是动态调整,根据最新信息,动态调整估值假设和参数。
(二)知识产权估值优化
银行业在知识产权估值方面的优化可以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优化估值模型、加强数据管理、提升专业能力、完善法律评估、优化财务预测、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估值透明度、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和进行案例研究与经验分享等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估值的准确性、效率和适用性。这不仅有助于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可靠的融资和交易支持。
1. 引入先进技术。一是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海量的市场、财务和技术数据,提高估值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二是人工智能,应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和预测知识产权的价值变化趋势。三是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知识产权数据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增强估值的可信度。
2. 优化估值模型。一是多模型融合,结合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采用多模型融合的方法,提高估值的综合性和准确性。二是动态调整模型,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动态调整估值模型的参数和假设,确保估值的时效性。三是情景分析,引入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评估不同市场和技术情景下的知识产权价值。
3. 加强数据管理。一是数据标准化,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二是数据共享,与外部机构(如知识产权局、科研机构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获取更多的市场和技术数据。三是数据安全,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知识产权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4. 提升专业能力。一是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估值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二是专家团队,组建由法律、技术、财务等领域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提供全面的估值支持。三是外部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咨询公司合作,获取更多的专业资源和支持。
5. 完善法律评估。一是法律尽职调查,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尽职调查,确保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和侵权风险的准确性。二是法律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知识产权法律数据库,及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三是法律咨询,与专业知识产权律师合作,获取权威的法律意见和建议。
6. 优化财务预测。一是精细化预测,采用更精细化的财务预测方法,考虑更多的变量和因素,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二是历史数据分析,深入分析历史财务数据,识别和预测未来的财务趋势。三是敏感性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关键财务假设和参数变化对估值结果的影响。
7. 加强风险管理。一是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模型,识别和评估市场、技术和法律风险。二是风险对冲,通过多样化的投资和保险策略,对冲知识产权估值中的潜在风险。三是风险监控,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实时监控和评估知识产权的风险变化。
8. 提高估值透明度。一是详细报告,撰写详细的估值报告,包括估值方法、数据来源、分析过程和结论,确保估值的透明性。二是客户沟通,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解释估值过程和结果,增强客户的理解和信任。三是第三方验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估值验证,确保估值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9. 持续改进机制。一是反馈机制,建立客户和内部反馈机制,收集和分析估值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持续改进估值方法。二是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和优化估值流程和方法,确保其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三是创新驱动,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探索新的估值技术和方法,提高估值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10. 案例研究与经验分享。一是案例研究,深入研究和分析成功的知识产权估值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二是经验分享,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经验分享会,交流估值经验和最佳实践。三是知识库建设,建立和维护知识产权估值知识库,积累和共享估值知识和经验。
三、政策建议
(一)坚定发展知识产权金融的信心
随着美国实行贸易和投资保护措施、收紧移民政策,在制度对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形成了阻碍,加之产业空心化,全球科技人才、资本呈现由西向东转移的态势,世界创新版图正加速重构。在此进程中,城商行应坚定发展科技金融的信心,通过构建适配性经营机制与资源保障体系,深度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同时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强化数字化技术运用,为我国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全周期金融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
(二)构建科技金融适配型组织架构
城商行应打破传统商业银行主要围绕产品和渠道设置的组织架构,建立与科技金融相适配的组织架构。一是设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准事业部”等专营机构,集中资源服务科技型企业,提升科技金融服务专业性。二是打破条线壁垒,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设立跨部门科技金融敏捷小组,在小组中嵌入科技专家与金融人才的协同机制,打造“科技+金融”复合型团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三是优化前中后台职能配置。前台强化科技企业需求挖掘能力,中台构建技术评估与动态风控模块,后台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持。
(三)优化审批机制,完善科技型企业风险评价体系
一是改变传统授信审批理念。从“看过去”转为“重未来”,从“唯抵押”到“重成长”,要更多关注企业团队的成长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在重视经营现金流的同时,兼顾科技企业资本市场持续融资的能力。二是开发“技术流”评价模型。将企业技术专利强度、研发投入占比、团队背景等非财务指标纳入信用评分体系,降低对传统抵押担保的依赖。三是应用智能化风控工具。引入AI审贷系统,自动抓取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外部数据生成企业画像,同步嵌入反欺诈、舆情预警模块,提升审批效率及风险预判能力。(作者孙涛系河南省经济战略学会金融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李文亮博士、高德博博士的帮助,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刘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