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消费 正文

嘀嗒出行牵手腾讯智慧出行发力出租车数字化服务

2020-10-24 19:35 中国发展网
嘀嗒出行

摘要:过去三年,嘀嗒开拓出租车网约、出租车数字化扬召为主的“智慧出租车”新业务,以技术、数据和模式创新,为出租车行业赋能,助力其加速供给侧改革和数字化转型,为巡游出租车行业赢得更大的增量空间。

10月23日,嘀嗒出行与腾讯智慧出行共同宣布达成合作,根据合作内容,嘀嗒出行将对腾讯智慧出行输出在线出租车打车服务目前已经在西安地区的微信“支付”页中的“出行服务”板块上线双方秉持优势互补的理念,推动传统出租车数字化加速发展。

据悉,该合作目前已在嘀嗒出行智慧出租车示范城市——西安率先落地,西安全辆出租车已接入腾讯出行服务”中所有西安用户通过微信-支付页面-出行服务-出租车,即可体验嘀嗒出租车数字化服务。

未来,随着嘀嗒出行出租车数字化业务在更多城市落地,将有更多城市乘客可通过腾讯“出行服务”的出租车板块感受到数字化为传统出租车搭乘带来的体验升级。

头部平台联手 多维度提升用户出租车乘车体验

嘀嗒出行与腾讯智慧出行的战略合作,从用户角度而言,是围绕出租车扬招打车上车前、行程中、下车后三个出行场景进行全面体验提升。

用户通过打开微信-支付页面-出行服务-出租车,不仅可查看周边空车数据及到达打车点实际距离和预计到达时间,还可一键呼叫5公里范围内所有空车,进行“云扬招”,乘客不需要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只要点击“一键呼叫”按钮,系统就能把用车需求发送到5公里之内所有空车司机的“嘀嗒出行司机端app”上,并同步在车机端的大屏上。对乘客而言,这可进一步减少叫车等候时间,也避免了司机挑单,优化了乘客在上车前的打车体验。

而乘客上车后,在行程中的体验升级,都可通过车内“智慧码”来实现。上车后,乘客扫描“智慧码”可查看司机信息及以往行程评价,也可使用行程分享、一键报警、实时评价、电子发票等功能。值得关注的是,乘客可直接输入目的地将路线同步到司机的“嘀嗒出行司机端app”及车机端的大屏上,司机可一键导航,避免司乘双方出行路线沟通不清或出现绕路等情况。

在行程结束后,乘客还可实时对行程体验做出评价,帮助行业提升服务水平。 

能实现这些场景及功能,是因为嘀嗒出行作为西安市出租汽车行业唯一战略合作伙伴,已整合了全市14000多辆出租车的出租车信息、驾驶员、计价器数据、实时定位数据等多维数据,以计价器状态来判断是否为空驶车辆,以车载的GPS定位来确定车辆位置,并通过技术手段迭代数字化产品,让传统出租车能够数字化、网约化、线上线下一体化。

日前,嘀嗒出行刚刚宣布再度升级出租车数字化解决方案,上线全国首个车机端“智慧出行”系统,成为了目前国内首家实现出租车全量大数据与“车机端”打通并在车机端大屏上实现交互功能的全国性出行平台。

图片1


通过嘀嗒出行车机端“智慧出行”系统,司机通过点击“车机端”屏幕上的“智慧出行”入口进入系统即可使用“车机端”进行接单、同步目的地导航、智能打卡、智能语音播报等新功能,这在为司机提升效率、带来更多订单的同时,也让车内出行场景更加安全与便捷。

深耕出租车数字化 嘀嗒已构建全域性人车交互系统

在传统出租车转型升级的发展中,嘀嗒出行考虑的更加深远。过去三年,嘀嗒开拓出租车网约、出租车数字化扬召为主的“智慧出租车”新业务,以技术、数据和模式创新,为出租车行业赋能,助力其加速供给侧改革和数字化转型,为巡游出租车行业赢得更大的增量空间。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出租车网约及出租车数字化扬招业务的双向增量发展。

自2017年上线出租车业务以来,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已在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与17个城市的市级或区级出租车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西安、南京、沈阳、徐州4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出租车合作。

作为嘀嗒出行出租车数字化示范城市,西安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已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模式,且硕果累累。2020年6月,在智慧出租车示范城市西安,嘀嗒已为约940万次出租车出行提供数字化服务,占市内出租车出行总趟次64.0%,其中59.1%会产生用户反馈,出租车智慧码日均扫码31.2万次。自智慧码推出以来至2020年6月30日止,累计获得乘客评价约1,620万次,平均每位出租车司机获评价超过 550次。

为实现这一目标,嘀嗒不断通过技术手段迭代数字化产品,让出租车能够数字化、网约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符合交通新基建的大方向,帮助司乘双方体验升级,助力产业智慧转型。

嘀嗒出行负责人表示,“随着对出租车业务的持续深入探索,我们看到单一的网约无法解决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嘀嗒专注以产业互联网思维赋能全产业链,以开放合作的态度构建共赢新生态。未来,嘀嗒希望与腾讯智慧出行一起,为出租车数字化转型增添动力,为更多用户带去良好的出行体验。”

责任编辑:张洽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