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文娱 正文

中国首个非遗设计周落地永新古城

2021-01-14 22:06 中国发展网
非遗设计周

摘要:重见[xiàn],是一项城市更新计划。它通过对城市空间价值的挖掘与创造,呈现源于当地文化的理想生活场景,倡导文化与设计引领下的城市更新。它既是一种在地生活情境的再现,也是文化图景的再生与重现。重见·永新旨在通过一系列古城空间环境的提升与重塑、非遗文化资源的发掘与转译,文化产业与社群的培育,激活古城再生,带动县域文化与经济发展。

重见[xiàn],是一项城市更新计划。它通过对城市空间价值的挖掘与创造,呈现源于当地文化的理想生活场景,倡导文化与设计引领下的城市更新。它既是一种在地生活情境的再现,也是文化图景的再生与重现。重见·永新旨在通过一系列古城空间环境的提升与重塑、非遗文化资源的发掘与转译,文化产业与社群的培育,激活古城再生,带动县域文化与经济发展。

2021“重见·永新”非遗设计周由中共永新县委、永新县人民政府、CBC 建筑中心联合主办,将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举办。作为中国首个非遗主题设计周设计周秉承“大非遗”理念,通过传统与当代的连接,为每一位参与者、到访者提供灵感和美好生活样本。CBC建筑中心将以“重见·永新”非遗设计周为触媒,为古城建立文化IP,不断吸引设计、文化从业人群,引领中国县域生活美学的塑造与传承,继而实现永新的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设计周也是“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的重要一环,是CBC建筑中心对于古城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本次非遗设计周号召各行业人才相聚永新,在古城遇见非遗,约会设计与美食。

图片1

重见·永新非遗设计周

“重见永新”大师工作营助力千年古城的复兴

古城永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省委的核心、三湾改编发生地,毛主席曾在此写下“大力经营永新”。像中国许多县城一样,永新正面临着古城发展动能不足、空间环境亟待提升、青壮年人口流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CBC建筑中心联合永新县人民政府发起“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计划采取大师工作营工作模式,邀请规划、景观、建筑、文化等多领域专家在同一平台共同工作,为古城复兴汇集大师智慧。大师工作营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为总规划师,CBC建筑中心主任彭礼孝任总策划,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为总景观师,同时还有齐欣、韩云峰、曾辉、李冀、张海翱、王彦、等知名设计师、专家学者走进永新,以设计、文化、艺术的力量为引领,通过事件、社群、产业为古城赋能。参与大师以当地的文化资源、产业根基、红色记忆优势为依托,挖掘其独特的空间价值,进行永新古城的环境提升,打造古城品牌;通过全域旅游、全域文化的相互作用进行古城复兴。

图片2

大师工作营:汇集大师智慧的创新工作方法

重见·永新”非遗设计周以大事件塑造古城文化IP

“重见·永新”非遗设计周由设计学者、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总监曾辉任总策展人,非遗设计周将营造生活之美与春节氛围,传达出美好生活的当代意义,展现“大非遗”观念,既是传统技艺,更是传统文化精神,是当代生活美学的在地活化方式。在非遗设计周中,以展代招、以展代建的系列专题展览也会植入永新古城,与古城建筑更新改造一起,共同创造属于永新古城新文旅的美学生活方式。营造“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美学氛围,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让生活化、时尚化的非遗项目与传统节庆的文化消费结合,与更新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花艺绿植、时尚休闲、生活日常以及开放式文化讲堂相结合,为古城打造提升非遗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的艺术事件

图片3

非遗·设计·美食·花艺

非遗设计周包含了非遗、设计、美食、花艺四大主题版块,邀请到了70余名知名策展人、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鹤林、李廷怀等20余名非遗大师将带来汝窑、木版年画、剪纸、染织、制香、造纸等多形式的非遗内容。“百年造·中国手工设计展”,可以通过展览一窥百年间的社会变迁和技术经济等多领域进步;“县域美学展”,呈现当代县域创新发展更新历程和全新面貌;“永新记忆”展,记录永新当地非遗与手工艺的传承;通过观展,观众可以从时间、地域等多维度体验非遗、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碧山工销社、敬人纸语、于小菓、华夏言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美食品牌将与和子四珍、永新鞔鼓等永新当地非遗传承人一起构建非遗美学和美食生活空间;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院长策划,空间美学花艺艺术家张海艳参展的古城花艺节将选取乡土时令花材,营造能体验“日常之美”的花艺空间和鲜活生动的街道。春节期间,永新将成为一座好逛好吃好玩的非遗古城,这些也将助力当地更新文化商业生态,延伸带动县域相关产业,不断释放市场消费潜力,从而实现永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图片4

非遗设计周期间的展览、展示

永新非遗设计周所在的线下空间和持续时间都有限,但连接无限。设计周展开的广泛征集宣传,为永新打造的品牌,将持续推动古城未来的发展。在这里,传统文化和市民日常生活面对面;在这里,历史保护和现代创新交融共生;在这里,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发展将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张洽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