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TMT 正文

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优秀创作者谈科普”专题活动举办

2022-09-09 12:12 中国发展网
科普

摘要: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在发言嘉宾分享结束后指出,科普创作要将科学和文化有机结合,在严肃当中融入欢乐;其次科普创作要明确科普内容与对象,实现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科普;最后,刘院士强调科学普及对于整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希望社会能够对科普工作者给予更多的认可。

中国发展网讯 9月8日,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科普研究所和抖音共同主办的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优秀创作者谈科普”专题活动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

本次活动议题围绕“如何更好地建设科普创作良好生态”展开,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担任主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担任点评嘉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十位优秀科普创作者和科学传播研究学者作为发言嘉宾,以“如何解决科普创作的难点和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中心议题,从如何提高科普作品影响力,科学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营造全社会重视科普的大环境,着重提高青少年、老年人科普效果,以及如何用好融媒体、新媒体工具,应用科学传播规律做好科普等角度开展分享与讨论。

奥卡姆剃刀主理人,军事通信学博士,原陆军工程大学副教授张弛从自身做科普视频的经验出发,指出提高科普影响力应该坚持在视频中将结论前置、采用一条主线、尽量使用短句以及不要用专业术语解释术语等方式,实现科普与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曾任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物理演示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教育技术硕士生导师吴於人在发言中从不忘初心坚持传播科学知识、研究用户真正需求做科普视频以及充分利用融媒体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科普创作经验,并且对科普创作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和团队提出了殷切期待。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中国科协船舶工程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原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田小川从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出发,讲述了科技人员应当如何做好科普。她指出,科普是用艺术来呈现真实的“科”,强调科要“准”、普要“鲜”,从而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双人舞”。

科技袁人袁岚峰主理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系副主任、副研究员袁岚峰在发言中分享了自身从事科普工作的经历与思考,号召创造支持科普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工作环境,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科普创作当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匡文波在发言当中指出,短视频环境下,科普呈现出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巨大、短视频传播效果远高于文字图片、互动性极强、马太效应明显的传播规律,对此,科普创作当中应该更加注重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不断生产高水平的科普作品。

苟胜老师主理人,西安航空学院讲师梁毅辰从文化与科技的角度出发,提出要让文化做科技的软化剂,通过科普工作者让本身比较难理解的科技变得通俗易懂。对于科普创作,需要社会各级尤其是文化产业界的协助,这样才能生产出好的科技文化作品,提升科学文化氛围和全民科学素养。

EyeOpener主理人,北京爆红科技创始人温智凡在发言中提出创作者应该要有运营思维和观众思维,权衡好哗众取宠和有效传播的关系,保持创作者的真诚。在自媒体行业2022进入存量阶段,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新入行者找准适合自己的垂直标签至关重要,“老”博主/“老”创作者应该更严格要求自己,坚守信念和使命。

三一博士主理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长安大学教师薛恒潇结合自身经历,为大家分享了一个科普作者从0到1的三年时间。从单打独斗到获得平台支持,薛恒潇在创作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尝试将科普做成产业,让科普惠及每个人,科普除了严谨的科学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普及,要做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科普创作。

这不科学啊作为来自于南大、厦大、武大的内容创作团队,通过和科学少年米吴一起通过有趣的科普实验,致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传递科学精神。该团队主创之一彭梓珩从专注于好玩和有趣的科学内容、遵循“实事求是,求真求实”的原则等角度分享了做科普的经验,坚持寓教于乐,学有所用,为青少年埋下“科学”的种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副院长赵曙光从流量到转化率的实际案例出发,指出科普既要有流量,也要重视流量到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转化,既要思考科普能带来的好处,也要思考不做科普会带来的问题,应当全面思考和研究科普工作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在发言嘉宾分享结束后指出,科普创作要将科学和文化有机结合,在严肃当中融入欢乐;其次科普创作要明确科普内容与对象,实现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科普;最后,刘院士强调科学普及对于整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希望社会能够对科普工作者给予更多的认可。

最后,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作总结发言,科普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民间和企业多方共同参与,在目前政府和民间积极参与科普的环境下,强烈呼吁企业也加入科普工作当中。科普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普创作者的积极参与,通过优秀创作者和业内专家在科普创作领域的交流,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解决在科普创作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提升科普能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表率;通过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促进科普中国智库平台建设,实现科普与多领域协同创新。

责任编辑:刘岸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