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健康 正文

如何补齐我国公共卫生短板?委员专家呼吁:加强战略性研究、常抓不懈

2020-12-21 17:10 中国发展网
健康

摘要:“目前我国抗疫确实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已经很太平了,我觉得不太平。前一阶段抗疫的胜利是险胜,我们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强调,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公共卫生大发展,重视公共卫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从战略上重新认识公共卫生,解放思想,形成专业智库,对公共卫生战略进行理论研讨,梳理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历史,摸清国内外差距,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医院与疾控系统建设,解决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做好公共卫生的最高追求是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就说明我们把事做好了。然而,一旦平安无事就容易安而忘危,疾控系统就容易被忽视。”12月19日,由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主办的“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座谈会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表示,必须从战略上做好公共卫生研究,并且常抓不懈。

本次座谈会旨在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分析探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防结合以及居民健康素养等存在的短板,并针对痛点和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需要从战略上重新认识公共卫生

当前,我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处于加速恢复中。但是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视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医防不协同、居民健康素养不高等问题。

“目前我国抗疫确实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已经很太平了,我觉得不太平。前一阶段抗疫的胜利是险胜,我们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强调,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公共卫生大发展,重视公共卫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从战略上重新认识公共卫生,解放思想,形成专业智库,对公共卫生战略进行理论研讨,梳理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历史,摸清国内外差距,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医院与疾控系统建设,解决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市卫计委党委书记方来英认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要坚持整体谋划,尤其不能遗漏基层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要高度关注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传染病监测网的问题,压缩传输环节,避免传输信息失真,真正实现直报系统对传染病预防监测的“吹哨”作用。

“做好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保证国家生物安全,这就必须有国之重器。‘国之重器’应该是战略性的,不能今天重视了,装一装实验室,建一个中心,过几年忘了,就不重视了。”董小平建议,必须从战略上研究公共卫生,做好战略性储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岳秉飞就加强传染病监测体系建设呼吁,建立疫情预测分析机制,从环境气象、中医、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入手,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在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救治能力建设方面,应强化基础研究,着眼平战结合,建立技术储备,增强快速诊断和检测能力,提升相关医疗设施设备配置水平,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打下坚实基础。

人才问题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非常明显的短板。“现在疾控系统人心不稳,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公共卫生院校毕业生很多都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比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毕业生,真正到疾控系统工作的不到2%。这个问题亟须重视!”曾光表示。

关口前移,不让小疫酿成大灾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算了一笔账,美国核酸检测人数已达到全美人口的66%,若我国66%的老百姓每人做一次核酸检测,将花掉1200亿元,相当于10亿中国人全年的医保费用。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也要节约费用,提高效率。比如在肿瘤方面,我国预防和医疗花费比例为1:9,可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40%左右。如果肿瘤预防到位,医疗花费将大大减少。赵平提出,在逐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摸索防疫规律的同时,要注意精准预防。

国务院参事、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执行院长刘远立则认为,防控关口前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对于做好疫情防控有着重要意义。应广泛运用如抗原抗体检测、健康码、智慧化疾病监测网等创新科技手段,有效保障防控关口前移,不让小疫酿成大灾。在谈到我国目前凸显的基层医疗能力弱、家庭医生签约率低等问题时,他建议,激活基层卫生人力市场,在功能评估、经济能力评估“双评估”机制上,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避免出现因老致贫。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从“娃娃”抓起

“如果把公共卫生看作专业的事,那公共卫生就干不好。健康不是个体的问题,是整个国民素质问题,健康素养第一责任人是自己,但是第一责任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担好这个责。另外,应该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全民素养和全民健康提升工作中来。”董小平表示。

“这次疫情迫使我们加强了对残障儿童的健康教育,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培养得到了提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建议,要进一步巩固孩子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发挥社区宣传带动作用,更好将卫生健康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当中,从小提升孩子健康意识和能力。

方来英谈及健康教育时则表示,要明确医疗机构在公共管理上的分工,抓好青少年健康素质教育,遴选出一批权威健康科普专家,设立一批权威健康科普节目,组织专家制定健康科普百科全书,支持医学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普及。

“健康素养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加强对慢性病的有效预防与控制,已是当前紧迫任务。”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建议,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增强公众全民健身和健康意识;尽早培养公众健康素养的理念;落实防控关口前移策略;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强化监督问责机制。

“吃药就好,好了就停,不舒服就再吃2粒。这些错误的理念导致慢性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进而产生诸多并发症,甚至死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强调,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建议在九年义务中加大健康教育占比,分阶段、分年级、有层次地将疾病防治知识增加到课程中,将卫生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范畴,阻断健康知识贫乏的代际传递。此外,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加强健康教育传播,严把内容关。

中西医结合构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治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通过互联网平台治好了100多位新冠肺炎病毒患者,其中30多例重症,没有一例死亡。这正是中医有效防治优势的体现。”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表示,中西医结合是此次抗疫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亮点,91.5%新冠肺炎病例确诊病例使用中医药,有效率达90%以上。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中医药应对突发共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制与体制机制建设薄弱,中医药防治疫病的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以及中医药预防与治疗结合的优势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

对此,曹洪欣建议,尽快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机制与队伍建设,各级公共卫生体系增设中医药机构,充实中医药专业人员,加强中医药知识培训;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与发掘,传承利用中医药内服、外用等防治疫病方法;全面加强面向基层的中医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则认为,让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发挥力量,需建立中医药参与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和机制:应加快立法,明确将中医纳入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治体系;明确中西医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共同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建立成熟的应急管理机制和组织构架,在中医系统内部完成独立的应急医疗队储备和疫病防治人员储备。此外,提升相应学科建设,注重加强疫病学科队伍和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疫情防控需要社会各界努力,包括我们海外华人华侨,也应积极献策出力。”香港华人华侨总商会荣誉会长、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施乃康表示出,中国抗疫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也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方案和智慧。作为企业要重新认识中国在抗疫战场的胜利,履行好企业责任和担当,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助力。

人民政协报党委书记、社长王相伟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人民政协报作为中央新闻单位,人民政协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有责任和义务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全民素养呼吁,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我们会把各位委员和专家的呼声与建议有效地传播出去,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人民政协报社党组副书记、副总编张宝川在会上就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发言。

责任编辑:张洽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