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险资与能源化工产业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坚持“先立后破”,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统筹对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支持,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有力支撑。
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能源化工行业不仅是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支撑,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战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业助力国家战略生态圈建设研究报告》指出,“在迈向‘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个体与政府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与挑战,而保险则在其中成为迎接挑战与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
保险资金以其长期性、稳定性特征,不仅与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度契合,更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而能源化工项目也因其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回报稳定等特点,成为保险资产配置优化的必然选择,帮助保险资金较好地匹配,实现长期稳健经营。
险资应持续支持国家重大战略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的血液,在国家安全、产业支撑、物价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们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离不开能源化工产业提供的重要支撑。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整个国民经济命脉,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二位,其中化工行业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化工产品销售额占全球化工市场的38.7%,相当于欧、美、日的总和。重视并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险资服务“双碳”目标有独特优势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能源化工产业既是碳排放的“大户”,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领域,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
新能源领域,我国风光电技术持续领跑全球,风电单机容量突破18MW,海上风电开发深度达100米以上,光伏发电成本较2010年下降超70%。传统能源化工领域,石油化工高盐废水处理技术取得突破,碱性电解水制绿氢技术基本成熟,百万吨级CCUS工业示范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一大批降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始工业应用,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煤化工正通过绿电替代、碳捕集、新材料开发、数字化管理等路径,实现从高碳排向低碳化、从单一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的跨越。煤基甲醇耦合石脑油制烯烃技术降低能耗30%,合成气净化与绿氢替代工艺减少碳排放70%。
投资能源化工助力保险业防范风险
能源化工投资是保险业防范风险穿越周期的重要途径。险资投资能源化工项目的监管放开有三个阶段:一是严格限制阶段。2010年发布的《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仅允许投资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和与保险业务相关股权,明确禁止高污染行业。二是定向扩容阶段。2012年发布的《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能源企业纳入白名单,支持传统能源升级项目。三是全面市场化阶段。2020年,《关于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以“负面清单+自主选择”机制取代白名单,禁止高污染但鼓励绿色能源化工投资。逐步放开过程体现了监管从“严控行业”到“引导创新”的转型,通过拓宽险资的投资渠道,既有助于险企拉长资产久期、提高投资收益率,改善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又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绿色化发展。
从期限结构匹配角度来看,能源化工项目(如风电、光伏、储能、炼化基建等)具有投资周期长(10-30年),与保险资金长久期特性高度匹配。例如,中国人寿投资中核汇能风电项目,资金期限长达15年,既满足负债端的长期成本要求,又能通过稳定分红或租金收入平滑市场波动。
未来,随着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与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险资有望成为能源化工转型的核心资本力量。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到推动“双碳”目标落地,从培育新质生产力到提升险资投资收益,保险资金应持续深耕能源化工赛道,既要在万亿级绿色能源市场中精准掘金,更要助力传统能源向高端化、低碳化跃迁。保险资金投资能源化工产业,能够帮助保险业穿越周期,化解利差损风险。两者相互需要,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保险“活水”润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支撑保险行业,共同谱写服务国家战略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篇章。
责任编辑: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