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传统 正文

科学提升人岗深度适配 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04-03 15:39 中国发展网

摘要:“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给出这一数字,并表示国家将继续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稳定公共岗位规模、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全力保障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百姓冷暖,一头连着企业运营、经济增长。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要群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年轻人尤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备受关注。时下,求职就业进入春季招聘关键期,广大高校毕业生迎来“金三银四”求职季。如何科学高效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也成为社会关切。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潜在空间仍在企业”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给出这一数字,并表示国家将继续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稳定公共岗位规模、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全力保障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记者在梳理中发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3年春风行动中,全国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超2万场,发布岗位超1300万个;今年春季开学以来,教育部已为大学生提供185.4万余个岗位信息。教育部教指委委员会委员、万学集团董事长张锐告诉记者,“以去年为例,相关部门发布的岗位总数,远超教育部同年公布的1158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潜在空间仍在企业。”张锐说,根据大学生就业结果调查显示,94.7%的大学生是进入企业的,而且仅大中型企业的人才需求,就足以吸纳全部应届大学生。之所以存在“招聘难”和“应聘难”并存现象,他认为,重要原因在于求职者和企业没有形成及时、双向的认知与适配。“如部分民营企业很需要人才,也具有明显优势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模式,但企业名气、规模均不大,针对高校的招聘宣传也不足,导致大学生群体对该类企业了解甚少,所以不会积极应聘。”张锐补充说。

不同的择业观也影响年轻人的就业效率和质量。张锐表示,往届毕业生失业后可能会选择“降档就业”,但部分应届毕业生宁愿“躺平”也不“降档”,且在“考公考编热”的带动下,部分同学为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继续考公,刻意不就业。但每年针对应届生的各级公职单位招录名额总量有限,毕业生第二年继续报考人数的累积,不仅导致考公考编形势呈‘高压之态’,还降低了到企业的就业率。

“科学助力求职者和企业之间深度适配”

“当求职者清晰认知到多条职业路径的短、中和长期发展真实状态及风险价值对比后,他们到企业就业的意愿将大幅提升。”张锐介绍,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求职者主要是进入72个行业和6大类职能岗位,共有约432个基本就业目标。“积极到企业工作的前提,是及时找到专业匹配、个人喜欢且擅长的工作内容。”

与已步入社会的劳动者相比,高校毕业生有更优渥的成长环境,但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更大挑战。在张锐看来,高校专业课程是按照学科体系设置,注重培养学科知识能力,而企业的用人岗位则是按照产业体系设置,更看重求职者学科知识能力、核心通用能力和组织职务能力三种能力的组合。“如果缺乏另外两种能力的学习训练,当面对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时,容易错失优质就业机会。”

如何科学助力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深度适配?张锐建议,除增加求职者到企业就业的价值认同外,精准找到适合自身优势的岗位、清晰的求职路径和步骤、及时制定与执行求职计划是关键落点。“求职者要提升目标用人单位的招聘考测体系深度认知、高阶能力强化训练、高价值资历提炼与增强、应聘技法专项训练和就业目标深度研究与实践。通过大样本调查发现,78%以上应届大学生完成步骤不到三项。”

简历是通往职业成功的“敲门石”。张锐介绍,求职大学生投递简历的上限大约为120家,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单岗筛选简历一般难以超过1万份。“由于人力是有限的,快速达成求职者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建议也可考虑‘人工智能+’就业,通过科学算法和完备人才能力指标的智能模型,只需按照统一模型填写简历信息和企业招聘要求,即可自动识别实现求职者与企业岗位的双向高效精准适配。”

“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张锐还建议各地也应进一步适应需求、改善供给,推出落地措施与长效机制并给予适量资源支持,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政策和工作环境。同时,他还建议高校应充分用好“校友”资源助推大学生就业,通过校友企业帮扶和校友“榜样力量”,进一步激发应届毕业生激情昂扬的斗志和清晰坚定的就业信心。(完)

责任编辑:刘岸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